k 近邻法

一、k 近邻算法

  1. 近邻法(k-Nearest Neighbor:kNN)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。

    • 分类问题:对新的样本,根据其 个最近邻的训练样本的类别,通过多数表决等方式进行预测。
    • 回归问题:对新的样本,根据其 个最近邻的训练样本标签值的均值作为预测值。
  2. 近邻法不具有显式的学习过程,它是直接预测。它是“惰性学习”(lazy learning)的著名代表。

    • 它实际上利用训练数据集对特征向量空间进行划分,并且作为其分类的"模型"。

    • 这类学习技术在训练阶段仅仅将样本保存起来,训练时间开销为零,等到收到测试样本后再进行处理。

      那些在训练阶段就对样本进行学习处理的方法称作“急切学习”(eager learning)。

  3. 近邻法是个非参数学习算法,它没有任何参数( 是超参数,而不是需要学习的参数)。

    • 近邻模型具有非常高的容量,这使得它在训练样本数量较大时能获得较高的精度。

    • 它的缺点有:

      • 计算成本很高。因为需要构建一个 的距离矩阵,其计算量为 ,其中 为训练样本的数量。

        当数据集是几十亿个样本时,计算量是不可接受的。

      • 在训练集较小时,泛化能力很差,非常容易陷入过拟合。

      • 无法判断特征的重要性。

  4. 近邻法的三要素:

    • 值选择。
    • 距离度量。
    • 决策规则。

1.1 k 值选择

  1. 时的 近邻算法称为最近邻算法,此时将训练集中与 最近的点的类别作为 的分类。

  2. 值的选择会对 近邻法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。

    • 值较小,则相当于用较小的邻域中的训练样本进行预测,"学习"的偏差减小。

      只有与输入样本较近的训练样本才会对预测起作用,预测结果会对近邻的样本点非常敏感。

      若近邻的训练样本点刚好是噪声,则预测会出错。即: 值的减小意味着模型整体变复杂,易发生过拟合。

      • 优点:减少"学习"的偏差。
      • 缺点:增大"学习"的方差(即波动较大)。
    • 值较大,则相当于用较大的邻域中的训练样本进行预测。

      这时输入样本较远的训练样本也会对预测起作用,使预测偏离预期的结果。

      即: 值增大意味着模型整体变简单。

      • 优点:减少"学习"的方差(即波动较小)。
      • 缺点:增大"学习"的偏差。
  3. 应用中, 值一般取一个较小的数值。通常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 值。

1.2 距离度量

  1. 特征空间中两个样本点的距离是两个样本点的相似程度的反映。

    近邻模型的特征空间一般是 维实数向量空间 其距离一般为欧氏距离,也可以是一般的 距离:

    • 时,为欧氏距离:
    • 时,为曼哈顿距离:
    • 时,为各维度距离中的最大值:
  2. 不同的距离度量所确定的最近邻点是不同的。

1.3 决策规则

1.3.1 分类决策规则

  1. 分类决策通常采用多数表决,也可以基于距离的远近进行加权投票:距离越近的样本权重越大。

  2. 多数表决等价于经验风险最小化。

    设分类的损失函数为 损失函数,分类函数为

    给定样本 ,其最邻近的 个训练点构成集合 。设涵盖 区域的类别为 (这是待求的未知量,但是它肯定是 之一),则损失函数为:

    就是训练数据的经验风险。要使经验风险最小,则使得 最大。即多数表决:

1.3.2 回归决策规则

  1. 回归决策通常采用均值回归,也可以基于距离的远近进行加权投票:距离越近的样本权重越大。

  2. 均值回归等价于经验风险最小化。

    设回归的损失函数为均方误差。给定样本 ,其最邻近的 个训练点构成集合 。设涵盖 区域的输出为 ,则损失函数为:

    就是训练数据的经验风险。要使经验风险最小,则有: 。即:均值回归。

1.4 k 近邻算法

  1. 近邻法的分类算法:

    • 输入:

      • 训练数据集
      • 给定样本
    • 输出: 样本 所属的类别

    • 步骤:

      • 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,在 中寻找与 最近邻的 个点。定义涵盖这 个点的 的邻域记作
      • 中,根据分类决策规则(如多数表决) 决定 的类别
  2. 近邻法的回归算法:

    • 输入:

      • 训练数据集
      • 给定样本
    • 输出:样本 的输出

    • 步骤:

      • 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,在 中寻找与 最近邻的 个点。定义涵盖这 个点的 的邻域记作
      • 中,根据回归决策规则(如均值回归) 决定 的输出

二、 kd树

  1. 实现 近邻法时,主要考虑的问题是:如何对训练数据进行快速 近邻搜索。

  2. 最简单的实现方法:线性扫描。此时要计算输入样本与每个训练样本的距离。

    当训练集很大时,计算非常耗时。解决办法是:使用 树来提高 近邻搜索的效率。

  3. 树是一种对 维空间中的样本点进行存储以便对其进行快速检索的树型数据结构。

    它是二叉树,表示对 维空间的一个划分。

  4. 构造 树的过程相当于不断的用垂直于坐标轴的超平面将 维空间切分的过程。

    树的每个结点对应于一个 维超矩形区域。

2.1 kd树构建算法

  1. 平衡 树构建算法:

    • 输入: 维空间样本集

    • 输出:

    • 算法步骤:

      • 构造根结点。根结点对应于包含 维超矩形。

        选择 为轴,以 中所有样本的 坐标的中位数 为切分点,将根结点的超矩形切分为两个子区域,切分产生深度为 1 的左、右子结点。切分超平面为:

        • 左子结点对应于坐标 的子区域。
        • 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 的子区域。
        • 落在切分超平面上的点( ) 保存在根结点。
      • 对深度为 的结点,选择 为切分的坐标轴继续切分, 。本次切分之后,树的深度为

        这里取模而不是 ,因为树的深度可以超过维度 。此时切分轴又重复回到 ,轮转坐标轴进行切分。

      • 直到所有结点的两个子域中没有样本存在时,切分停止。此时形成 树的区域划分。

2.2 kd 树搜索算法

  1. 树最近邻搜索算法( 近邻搜索以此类推):

    • 输入:

      • 已构造的
      • 测试点
    • 输出: 的最近邻测试点

    • 步骤:

      • 初始化:当前最近点为 ,当前最近距离为

      • 树中找到包含测试点 的叶结点: 从根结点出发,递归向下访问 树(即:执行二叉搜索):

        • 若测试点 当前维度的坐标小于切分点的坐标,则查找当前结点的左子结点。
        • 若测试点 当前维度的坐标大于切分点的坐标,则查找当前结点的右子结点。

        在访问过程中记录下访问的各结点的顺序,存放在先进后出队列 Queue 中,以便于后面的回退。

      • 循环,结束条件为Queue 为空。循环步骤为:

        • Queue 中弹出一个结点,设该结点为 。计算 的距离,假设为

          ,则更新最近点与最近距离:

        • 如果 为中间节点:考察以 为球心、以 为半径的超球体是否与 所在的超平面相交。

          如果相交:

          • Queue 中已经访问过了 的左子树,则继续二叉搜索 的右子树。
          • Queue 中已经访问过了 的右子树,则继续二叉搜索 的左子树。

          二叉搜索的过程中,仍然在Queue 中记录搜索的各结点。

      • 循环结束时, 就是 的最近邻点。

  2. 树搜索的平均计算复杂度为 为训练集大小。

    树适合 的情形,当 与 维度 接近时效率会迅速下降。

  3. 通常最近邻搜索只需要检测几个叶结点即可:

    但是如果样本点的分布比较糟糕时,需要几乎遍历所有的结点:

2.3 示例

  1. 假设有 6 个二维数据点:

    构建kd 树的过程:

    • 首先从 x 轴开始划分,根据x 轴的取值2,5,9,4,8,7 得到中位数为 7 ,因此切分线为:

      可以根据x 轴和y 轴上数据的方差,选择方差最大的那个轴作为第一轮划分轴。

    • 左子空间(记做 )包含点 (2,3),(5,4),(4,7),切分轴轮转,从y 轴开始划分,切分线为:

    • 右子空间(记做 )包含点 (9,6),(8,1),切分轴轮转,从y 轴开始划分,切分线为:

    • 的左子空间(记做 )包含点(2,3),切分轴轮转,从x 轴开始划分,切分线为:

      其左子空间记做 ,右子空间记做 。由于 都不包含任何点,因此对它们不再继续拆分。

    • 的右子空间(记做 )包含点(4,7),切分轴轮转,从x 轴开始划分,切分线为:

      其左子空间记做 ,右子空间记做 。由于 都不包含任何点,因此对它们不再继续拆分。

    • 的左子空间(记做 )包含点(8,1),切分轴轮转,从x 轴开始划分,切分线为:

      其左子空间记做 ,右子空间记做 。由于 都不包含任何点,因此对它们不再继续拆分。

    • 的右子空间(记做 )不包含任何点,停止继续拆分。

    最终得到样本空间拆分图如下:

    样本空间结构图如下:

    kd 树如下。

    • kd 树以树的形式,根据样本空间的拆分,重新组织了数据集的样本点。每个结点都存放着位于划分平面上数据点。
    • 由于样本空间结构图 中的叶区域不包含任何数据点,因此叶区域不会被划分。因此kd 树的高度要比样本空间结构图 的高度少一层。
    • kd 树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坐标轮转拆分。

  2. 假设需要查询的点是P=(2.1,3.1)

    • 首先从kd 树进行二叉查找,最终找到叶子节点(2,3),查找路径为:Queue=<(7,2),(5,4),(2,3)>

    • Queue 弹出结点(2,3)P(2,3)的距离为0.1414 ,该距离作为当前最近距离,(2,3) 作为候选最近邻点。

    • Queue 弹出结点(5,4)P(5,4)的距离为3.03 。候选最近邻点仍然为(2,3),当前最近距离仍然为0.1414

      因为结点(5,4)为中间结点,考察以P 为圆心,以0.1414 为半径的圆是否与y=4 相交。结果不相交,因此不用搜索(5,4) 的另一半子树。

    • Queue 弹出结点(7,2)P(7,2)的距离为5.02 。候选最近邻点仍然为(2,3),当前最近距离仍然为0.1414

      因为结点(7,2)为中间结点,考察以P 为圆心,以0.1414 为半径的圆是否与x=7 相交。结果不相交,因此不用搜索(7,2)的另一半子树。

    • 现在Queue 为空,迭代结束。因此最近邻点为(2,3) ,最近距离为0.1414

  3. 假设需要查询的点是P=(2,4.5)

    • 首先从kd 树进行二叉查找,最终找到叶子节点(4,7),查找路径为:Queue=<(7,2),(5,4),(4,7)>

    • Queue 弹出结点 (4,7)P(4,7) 的距离为3.202 ,该距离作为当前最近距离, (4,7) 作为候选最近邻点。

    • Queue 弹出结点 (5,4)P(5,4) 的距离为3.041 ,该距离作为当前最近距离, (5,4) 作为候选最近邻点。

      因为(5,4) 为中间结点,考察以P 为圆心,以3.041 为半径的圆是否与y=4 相交。

      结果相交,因此二叉搜索(5,4) 的另一半子树,得到新的查找路径为:Queue=<(7,2),(2,3)>

      二叉查找时,理论上P 应该位于结点(5,4) 的右子树 。但是这里强制进入(5,4) 的左子树,人为打破二叉查找规则。接下来继续维持二叉查找规则。

    • Queue 弹出结点 (2,3)P(2,3) 的距离为1.5 ,该距离作为当前最近距离, (2,3) 作为候选最近邻点。

    • Queue 弹出结点(7,2)P(7,2)的距离为5.59 。候选最近邻点仍然为(2,3),当前最近距离仍然为1.5

      因为结点(7,2)为中间结点,考察以P 为圆心,以1.5 为半径的圆是否与x=7 相交。结果不相交,因此不用搜索(7,2)的另一半子树。

    • 现在Queue 为空,迭代结束。因此最近邻点为(2,3) ,最近距离为1.5